三国演义18路诸侯
1.C。见小说第五回:“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
2.A。见小说第十九回:“侯成酿得五六斛酒,欲与诸将会饮,恐吕布见罪,乃先以酒五瓶诣布府……布曰:‘故犯吾令,理合斩首。今看众将面,且打一百!’众将又哀告,打了五十背花,然后放归。”又:“宋宪赶退左右,先盗其画戟,便与魏续一齐动手,将吕布绳缠索绑,紧紧缚住。”
3.B。见小说第四十一回:“曹洪飞马下山大叫曰:‘军中战将可留姓名!’云应声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
4.无正确答案。赵云死于公元229年,应为一出祁山后,二出祁山前。见小说第九十七回。
5.B。见小说第六十七回,张辽原话如此:“既曼成肯相助,来日引一军于逍遥津北埋伏;待吴兵杀过来,可先断小师桥,吾与乐文谦击之。”可见接到断桥命令的是李典(曼成),那么执行此任务的也必然是他。
6.D。见小说第六十八回:“凌统出曰:‘某愿往。’权曰:‘带多少军去?’统曰:‘三千人足矣。’甘宁曰:‘只须百骑,便可破敌,何必三千!’凌统大怒。”
7.A。见小说第九十四回:“晃曰:‘某愿为先锋。’懿大喜,合兵一处。徐晃为前部,懿在中军,二子押后。”
8.B。见小说第五十八回:“超纵马赶来,山坡边转过一将,大叫:‘勿伤吾主!曹洪在此!’轮刀纵马,拦住马超。操得命走脱。”另,曹操并没有说过“吾命休矣”这样的话。
9.B。见小说第六十三回,庞统原话如此:“统令魏延为先锋,取南小路而进;主公令黄忠作先锋,从山北大路而进:并到雒城取齐。”又庞统过落凤坡时,有如下描写:“张任急引三千军,先来抄小路埋伏。见魏延兵过,张任教尽放过去,休得惊动。”
10.C。见小说第六十三回:“可怜庞统竟死于乱箭之下。时年止三十六岁。”
回答完毕,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国演义18路诸侯讨伐董卓失败原因
1.利益分配不均,导致十八路诸侯勾心斗角,貌合神离,这是根本原因
2.董卓挟持汉献帝等皇室成员和公卿百官在手,使得诸侯军一定程度上投鼠忌器
3.董卓势大,手下武有吕布、华雄等大将,文有李儒等谋士,亦算人才济济,使得其在和诸侯军的对抗中不致落于下风
4.董卓军据潼关而守,占据地利
5.十八路诸侯劳师远征,犯兵家大忌,例如江东孙坚,扬州袁术,辽东公孙瓒
6.董卓所率西凉军来自关西三秦之地,三秦之地自古民风彪悍;而十八路诸侯军均来自关东六国之地,关东六国自古尚礼崇文,是故秦举一国之力能统一六国,军力强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后来马超所率西凉军马能杀的曹操割须弃袍,而关东的十八路诸侯军不敌关西西凉军,也算情有可原。
我就只能想这么多了。
三国演义里说的 18路诸侯 是哪18路?
时袁绍得操矫诏,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
来与曹操会盟。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曰:“操等谨以
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
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
,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
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操发檄文去后
,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
,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
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
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
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
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
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诸路军马,多少不等,
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
曹操算上一路,他先发檄书讨伐(你联系上下文,前面说他如何演兵、手下有哪些武将)后响应的17路。
三国演义中18路诸侯讨伐董卓,发起人是谁呢?
十八路诸侯是曹操和袁绍一起组织起来的,其中曹操是发起人,袁绍是组织起来的人,因为袁绍地位最高,所以成为盟主。
三国演义电视剧哪一集演的是十八路诸侯入盟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袁术 (?-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东汉末年三国时代初期的割据军阀,出身于官宦名门,袁绍之弟,趁乱世称天子,却得不到支持,最终屡次兵败后吐血而死。董卓入洛阳后,卓欲废汉帝,表袁术为后将军,袁术惧祸逃往南阳,遂有南阳之众。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引兵从术。于是刘表荐袁术为南阳太守。南阳户口尚数十百万,但是他不修法度,以钞掠为资,奢姿无厌,百姓患之。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
韩馥(hán fù)(?-191年),东汉末年的军阀与政治家。字文节。颍川郡人。韩馥担任过东汉的御史中丞,之后被董卓派为冀州牧;在各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韩馥也是其中之一的参与者。韩馥与袁绍也曾经有意立刘虞为皇帝。当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于是袁绍便用计夺取冀州,韩馥被迫投靠张邈;之后张邈与袁绍的使者见面,韩馥以为是要来杀害自己的,于是在厕所中以拆信用的刀自杀。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
孔伷(生卒年不详),字公绪,陈留人,东汉末期人物。据正史记载,189年孔伷曾被董卓任命为豫州刺史,同时也是起兵讨董卓的地方势力之一,似乎在190年底被董卓的部将李傕等人攻杀或病死,所以190年另外出了一个豫州刺史孙坚。正史对孔伷事迹的记载太少,只《英雄记》提到他能“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在《三国演义》第五回中,孔伷为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中的第三镇。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
刘岱(?-192年),字公山,东汉兖州刺史、刘繇之兄、汉齐孝王之后。岱伯父宠,为汉太尉。岱历位侍中,兖州刺吏。初平元年春正月,岱从袁绍、曹操令,起兵反董卓。后岱与桥瑁相恶,岱杀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初平中,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后绍与瓒有隙。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别敕范方:“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吾定绍,将加兵于岱。”岱议连日不决,别驾王彧白岱问程昱。岱乃召见昱,问计,昱劝助绍,岱从之。后瓒大为绍所破。初平三年,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转入东平。岱欲击之,鲍信谏先为固守。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
王匡(生卒年不详),字公节,泰山人,东汉末期的人物,河内太守,是东汉末期起兵讨董卓的地方势力之一,被董卓击败后败逃乡里,想与张邈会合,但被其所杀害的胡母班之亲属联合曹操攻杀致死。在《三国演义》中,王匡曾参与“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本部将领方悦被吕布所杀。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
张邈(?—195年),字孟卓,东汉末期东平寿张(今山东阳谷)人。“少以侠闻,振穷救急”(《三国志·吕布张邈臧洪传》),被称为“八厨”之一,与曹操袁绍都有交往。董卓之乱时,为陈留太守,与袁绍等共同起兵讨董,在汴水为董卓击败后归附曹操。此前因为与袁绍有隙,又曾与吕布交往,袁绍几次叫曹操杀张邈,但曹操都未听从,跟张邈更为亲近。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带兵讨伐陶谦时,张邈与陈宫叛曹迎吕布为兖州牧。(关于张邈叛变的原因,一说是他害怕曹操终究会听袁绍而杀了他,一说是与陈宫对曹操因私仇而杀了名士边让不满。)后吕布被曹操击败,张邈跟随吕布投奔刘备,全家及弟弟张超都被曹操杀于雍丘。张邈在向袁术借兵的路上,被部下所杀。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
桥瑁(150年?-191年)字符伟。桥玄族子。《演义》中作“乔瑁”。先为兖州刺史,甚有威惠。东汉末年任东郡太守。曾参加了董卓讨伐战,后为刘岱所杀。《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英雄记》说:“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董)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但在罗贯中所注的《三国演义》中,将号召诸侯共讨董卓写成曹操所为。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
袁遗,字伯业,(?-192年?)袁绍之兄,曾任长安令、山阳太守、扬州刺史,并作为一路诸侯参与讨伐董卓。最后为袁术所败,因部下背叛而被杀。曹操称其“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与袁伯业矣。”(年纪渐长仍能坚持好学不倦的,就只有我与袁伯业了)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
鲍信(152年-192年),泰山郡平阳县人(今山东省新泰)。鲍丹之子,官至破虏将军、济北相。东汉灵帝时任骑都尉,何进死后,因对董卓感到危惧,而劝谏袁绍先发制人,但袁绍未采取行动,遂返为故乡。后协助曹操,加入反董联盟军,也因此,胞弟鲍韬于汴水一战败死。联盟解散后,劝戒曹操静观其变。兖州爆发农民起义,刺史刘岱不听鲍信所劝贸然出战,兵败战死,鲍信遂迎曹操为兖州牧。于青州视察战场时,遭黄巾贼袭击,战死,享年40岁。曹操后来追记功绩,赐封其子鲍邵为新都亭侯,并辟命鲍勋为丞相府掾属。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由于曾任北海相,亦称孔北海。与大学问家蔡邕交往密切。孔融到北海后起兵讲武,讨伐黄巾军张饶,战败,转移保朱虚县。后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后被管亥所围,遣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刘备受宠若惊,立即发兵解围。建安元年(196年),为袁谭攻击,城被攻陷后逃往东山,妻儿为袁谭所虏获。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
张超(? — 195),字景明(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字孟高),兖州东平寿张[今山东寿张]人, 东汉末年的广陵太守,张邈之弟。董卓弑帝,图危社稷,功曹臧洪说超诛除国贼,超然其言,与洪西至陈留,见兄邈计事。超从曹公檄文,起兵讨卓。后超遣洪诣大司马刘虞谋,值公孙瓒之难,至河间,遇幽、冀二州交兵,使命不达。兴平元年,超与太祖将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谋叛太祖。二年间,邈从布,留超将家属屯雍丘。太祖攻围数月,屠之,斩超及其家。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
陶谦(132年-194年),字恭祖,丹阳(今安徽当涂东北)人。陶谦少好学,温厚纯笃。灵帝中平二年(185年)三月,陶谦随皇甫嵩出征三辅,被任命为扬武校尉。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任徐州刺史。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史载“徐州百姓殷盛,谷米封赡,流民多归之”。董卓被杀后,各路军阀陷入混战,陶谦加入了袁术、公孙瓒的阵营,对抗袁绍、曹操。时人张昭认为陶谦“膺秉懿德,允武允文,体足刚直,守以温仁。令舒及卢,遗爱于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但陈寿却说陶谦“背道任情……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乱”。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
马腾(?-211年),字寿成,东汉末武将,东汉初名将马援之后。父亲为马平,蜀汉武将马超之父。除此之外还有马铁、马休二子。马援传到马肃时,马肃和羌女结婚,生下了儿子马腾。一向以来,马腾忠于汉室,李郭专政时期,朝中侍中马宇等连结马腾韩遂讨伐李郭二人,马腾率兵进攻长安,马宇等事败漏被杀,马腾退走……曹操控制朝廷时,汉献帝写下了衣带诏,约刘备、马腾等人起兵讨伐曹操。事件失败后,马腾回到西凉拥兵自重。后被曹操引诱入京杀害。
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
公孙瓒(?-199年),字伯圭,东汉末期人物,辽西令支人,曾任中郎将,封都亭侯,幽州刺史,从弟为公孙越、公孙范,子为公孙续。曾与刘备和刘德然共同师事于卢植。镇守辽西时曾与乌桓鲜卑等交战,尽选白马为先锋,自号“白马义从”。当时袁术派遣孙坚驻屯于阳城以拒董卓,袁绍派周昂夺取孙坚驻守之处,袁术便派公孙瓒从弟公孙越与孙坚一同攻打周昂,没有获胜,公孙越为流矢所中死。公孙瓒以其弟被杀,将此事归罪于袁绍,并和袁绍争夺北方连年交战。建安四年(199年)被袁绍击败,先将其姊妹妻子全部缢死,然后引火自焚,在公孙瓒自焚时,袁绍士兵登上公孙瓒所在高台并将其斩首。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
张杨(?-198年)字稚叔,东汉末期人物,云中人。多次迎接献帝,最高职位为大司马。所控制的河内郡兵精粮足,为袁绍、曹操等所唾涎。董卓当权,张杨攻上党太守于壶关,无功而还。后留上党,攻略诸县,聚众至数千人。董卓讨伐军起,张杨依付袁绍,不为所用。初平二年(191年),匈奴单于于夫罗欲叛袁绍,张杨不从,于夫罗胁持张杨出走。于夫罗初败于袁绍将麴义,后又攻破度辽将军耿祉,放走张杨。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孙坚(155年-191年),字文台,吴郡富春县(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东汉末期地方军阀,著名将领。史书说他“容貌不见,性阔达,好奇节”,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裔。孙坚参军后多次成功平定汉末叛乱,又随朱儁征讨黄巾,立下许多功劳,被东汉朝廷封为长沙太守、乌程侯。后董卓乱政,孙坚联合袁术,参加了诸侯联军,征讨董卓,表现最为积极,数次击败董卓的部队,并且斩了董卓的大将华雄。董卓迁都长安,孙坚进兵洛阳,修复被董卓破坏的皇陵后返回鲁阳。不久,孙坚受袁术派遣与刘表交战,击败了刘表部下黄祖,却在一次追击中被黄祖的士兵射杀。孙坚的儿子孙策、孙权后来创建了东吴政权。
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豫州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东汉末年政治家、割据军阀。控有幽、并(并音冰,bīng)、冀、青等河北四州,在官渡之战中惨败给曹操,实力大损,后为曹操所灭。董卓趁朝廷大乱时收编了大将军何进与其弟车骑将军何苗所遗之部曲,又收吕布、施计并执金吾(京城警备司令)丁原之众,召袁绍与之谋废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袁绍尽管暗中不满,但仍伪许之,然后亡奔冀州。董卓深知袁氏“门生故吏满天下”的威胁性,怕袁绍“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不斥其罪,反而封他为渤海太守,邟乡侯。由于董卓废少帝有逆当代的人臣之伦,袁绍因此在渤海起兵,自号车骑将军。190年正月,关东诸侯同时起兵,众各数万,共推袁绍为盟主。董卓的先锋部队被孙坚打败后,畏惧联军的声势浩大,放弃洛阳并强迁京师至长安。各路勤王而来的关东诸侯则因互不协调,不合而散。
再加上曹操的本部兵马,共计18路诸侯。
三国演义中的18路诸侯都有谁?论武艺的话,18人如何排名?
从前到后的排名是渤海太守袁绍,南阳太守袁术,将军曹操,还有太守孙坚,刺史韩馥,太守乔瑁等等,武功不是特别的强,有很多人都没有相关的记录,没有特别高的名气,影响力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