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据说苗蛊非常神奇,这是怎样的一种巫术?
苗蛊其实就是一种蛊术,利用某种寄生虫的特性来控制蛊虫的一种方法,然后在外人的眼中就是一种比较玄幻的现象,人体主要的寄生虫就是蛔虫,然后人们就根据蛔虫的特性,比如说喜欢热,喜欢潮湿的环境,或者是喜欢钻孔的特性等等,利用这些特性来控制它们,然后就形成了蛊,而苗蛊就是苗疆的蛊。
从前有位有盅的母亲,盅看上了她的儿子,做母亲的当然不愿意她的儿子。但是,盅把她啮得很凶,没有办法,她才答应放蛊害儿子。当这位母亲同她的盅说这些话的时候,正巧被儿媳妇在外面听见了。然后跑到村边告诉了自己的丈夫,这饭一定不能吃,然后在热饭的时候把有蛊虫的饭直接扔进了热水中。
从以上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在苗疆,流传着每个女人身上都带着蛊,而且这种蛊虫只传女不传男,所以在现在的我们看来,苗疆的女人都是非常的可怕的。
蛊跟蛊毒的区别:蛊是一种以毒虫作祟害人的巫术,是一种较古老的、神秘的、恐怖的巫术,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各地和一些少数民族中。蛊毒蛊毒但蛊不同于毒。蛊是有生命的,而毒只是一个药。简单说:二者都是医学所抵制的。如果你想让一个人赶紧死,用毒!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及其家人痛苦一辈子,用蛊!
但是其实在我们现代的人的眼中,蛊其实已经不足为奇了,只是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苗疆用毒,用蛊十分的厉害,但是其实他们可能也只是掌握了其中的某一个法门,或者说比我们预先知道了这些虫子的生活特性而已,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怕。
关于苗疆蛊毒的知识?
一、起源
蛊在苗族地区俗称“草鬼”,相传它寄附于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谓有蛊的妇女,被称为“草鬼婆”。有苗族学者调查后认为,苗族几乎全民族笃信蛊,只是各地轻重不同而已。他们认为除上述一些突发症外,一些较难治的长期咳嗽、咯血、面色青黑而形体消瘦等,以及内脏不适、肠鸣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为主的慢性疾 蛊术病,都是着了蛊。属于突发性的,可用喊寨的方式让所谓放蛊的人自行将蛊收回就好了;属于慢性患者,就要请巫师作法“驱毒”了。 这种令人生畏的蛊,并非苗人的专利。蛊术在中国古代江南地区早已广为流传。最初,蛊是指生于器皿中的虫,后来,谷物腐败后所生飞蛾以及其他物体变质而生出的虫也被称为蛊。古人认为蛊具有神秘莫测的性质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蛊,可以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引发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乱。先秦人提到的蛊虫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虫。长期的毒蛊迷信又发展出造蛊害人的观念和做法。据学者考证,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已有人使用和传授造蛊害人的方法。
二、传说
蛊是一种以毒虫作祟害人的巫术,是一种较古老的神秘、恐怖之巫术,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各地和一些少数民族中。谷子储藏在仓库里太久,表皮谷壳会变成一种飞虫,这种古人也叫它为蛊。左传昭公元年说:“谷之飞,亦为蛊”、“谷久积,则变为飞蛊,名曰蛊”。从谷壳变成的飞虫与米糠不同:飞虫会飞,米糠不能飞。孔颖达《十三经注疏》曰:“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谓之蛊毒”。《本草纲目》里说:造蛊的人捉一百只虫,放入一个器皿中。这一百只虫大的吃小的,最后活在器皿中的一只大虫就叫做蛊。可知蛊本来是一种专门治毒疮的药,后来才被人利用来害人——“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必有一虫尽食诸虫,此即名曰蛊。”
三、制作方法
用12种有毒动物如蛇、蜈蚣等埋在十字路口,经过49天 以后取出来,贮在香炉内,这就是金蚕蛊。据说这种蛊养成之 曰,不畏火枪,最难除灭。福建的龙溪县有这样的传说,金蚕 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它能替人做事,譬如你要插秧,你先插一 根给它看,它便把整亩的秧插好。它勤于洒扫,养金蚕的人屋 子是很干净的,你一进家门,用脚在门槛上一踢,回头看见门 槛上的沙土忽然没有了,你便可知道这家养着金蚕蛊。据当地 的传说,金蚕蛊喜吃人,若干年定要吃一个人。年终岁暮时, 主人须和它算账,若有盈余便须买人给它吃,因此算账时,主 人打破一个碗要说打破20个,对它说无息亏本,明年再买人 饲它。而南靖人的说法,则与此大同小异,他们把养金蚕说成 养挑生,金蚕蛊一般放在尿缸边或没人到的地方,不要让人知 道,否则便要败露,招致杀身之祸。金蚕能变形,有时形如一 条蛇,或是一只蛙,或是一个屋上地下到处跳走的穿红裤的一 尺来高的小孩。养金蚕的人家,很少疾病,养牲畜易长大,没 有死亡之患,而且能聚财暴富。每年年底,主人要在门后和金 蚕算账,说今年打破了碗匙若干,亏本很多,若你说今年得 利,家中的人就渐渐死亡,养金蚕的人都没有好结果,这叫做 “金蚕食尾”。遇到这种情况人们就要及时嫁金蚕了,其做法是 以布包一包,内放银子、花粉和香灰(即金蚕蛊)放在交叉路 口上,见银眼开者自然拾去,误取了银包的,金蚕蛊则会跟了 他去 。
苗族的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
蛊,音同古,相传是一种人工培养而成的毒虫。传说放蛊是我国古代遗传下来的神秘巫术,湖南湘中及湘西一带的梅山教蛊术传得非常厉害,谈蛊色变。文人学士交相传述,笔之翰籍,也俨然以为有其事;一部分的医药家,也以其为真,记下一些治蛊之法。
1.古书描述
蛊,病名。
①泛指由虫毒结聚,络脉瘀滞而致胀满、积块的疾患。《赤水玄珠·虫蛊》:“蛊以三虫为首。”“彼蛊证者,中实有物,积聚已久,湿热生虫。”《证治汇补》卷六:“胀满既久,气血结聚不能释散,俗名曰蛊。”参见虫臌条。
②少腹热痛,溺白浊的病证。《素问·玉机真藏论》:“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
③指房事过度成疾。见《左传·昭公元年》:“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蛊。”“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在《周易》,妇惑男,风落山谓之蛊。”
④古代用毒虫所制的一种毒药。《诸病源候论·蛊毒候》:“多取虫蛇之类,以器皿盛贮,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独在者,即谓之为蛊,便能变惑,随逐酒食,为人患祸。”
2.传说
制蛊法:多于端午日制之,乘其阳气极盛时以制药,是以致人于病、死。又多用蛇、蛊、蜈蚣之属来制,一触便可杀生。
蛊之种类有十二种:螭蛊、蛇蛊、金蚕蛊、篾片蛊、石头蛊、泥鳅蛊、中害神、疳蛊、肿蛊、癫蛊、阴蛇蛊、生蛇蛊。
其余有些特殊的,分说如下:
癫蛊:传说多是壮族所为,把蛇埋土中,取菌以害人。
疳蛊:又谓之“放疳”、“放蜂”。据说,两粤的人,多善为此。方法是:端午日,取蜈蚣和小蛇,蚂蚁、蝉、蚯蚓、蚰蛊、头发等研末为粉,置于房内或箱内所刻的五瘟神像前,供奉久之,便成为毒药了。
泥鳅蛊:用竹叶和蛊药放水中浸之,即变有毒的泥鳅。
石头蛊:用随便的石头,施以蛊药而成的。
篾片蛊:将竹片施以蛊药后便成。
金蚕蛊:据说这种蛊不畏火枪,最难除灭;而且金蚕蛊还能以金银等物嫁之别人。《岭南卫生方》云:制蛊之法,是将百虫置器密封之,使它们自相残食,经年后,视其独存的,便可为蛊害人。
3.制作方法
殷墟甲骨文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已对蛊毒的制作,作了 象形的“图示”,即在一“皿”形容器中放有多种毒虫。
后世的造蛊之法,多与此相类似。综合典籍及民间流传的方法,蛊毒的制作方法有下面几种。
取诸毒虫密闭于容器中,让它们当中的一个把其余的都吃掉,然后,就把活着的这个虫称为蛊,并从它身上提取毒素。如《隋书·地理志》谓:“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种虫,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种存者留之, 蛇则曰蛇蛊,虱则曰虱蛊,行以杀人,因食入人腹内,食其五脏,死则其产移入蛊主之家。”
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虫四部”集解引唐代的陈藏器原话说:“……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必有一虫尽食诸虫,即此名为蛊。”
宋代的郑樵《通志》也记载说:“造蛊之法,以百虫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为蛊。”
同一时代的严用和《济生方》中也记载说:“经书所载蛊毒有数种,广中山间人造作之,以虫蛇之类,用器皿盛贮,听其互相食啖,有一物独存者,则谓之蛊。”
宋以后的史载,凡记载有蛊毒的,多袭用了此说,如明代的楼英在《医学纲目》中所谓“两广山间人以蛇虺、蜈蚣、蜒蚰、虾蟆等百虫,同器蓄之,使其自相食啖,胜者为灵以祀之,取其毒杂以菜果饮食之类以害人妄意要福,以图富贵,人或中之,证状万端,或年岁间人多死。”
及在《赤雅》卷下所记壮妇畜蛊的情形和陆次云《峒溪纤志》所记仲苗遗蛊的情形,金蚕蛊术在宋代尤为盛行。宋蔡绦说:“金蚕毒始蜀中, 近及湖广闽粤浸多。”
清张泓《滇南新语》也云:“蜀中多畜蛊毒,以金蚕为最,能戕人之生,摄其魂而役以盗财帛,富而遣之,谓之嫁金蚕。”传说金蚕蛊形状像蚕,通体金色灿烂。唐代人认为金蚕蛊“屈如指环,食故绯锦,如蚕之食叶”,故又称之为“食锦虫”。
4.防范措施
中毒后的辨认之法蛊或有形或无形,中毒极易,但辨认之法,是应该万分注意的。
中毒后的辨认之法:
1.以生黄豆(黑豆也可以)食之,入口不闻腥臭,是中毒。
2.以灸甘草一寸嚼之,咽汁随之吐出的,是中毒。
3.插银针于一已熟的鸭蛋内,含入口内,一小时后取出视之,如蛋白俱黑者,是中毒。蛊毒非常厉害,能使人惹病丧生,虽有方法医治,也不应轻易去尝试。
据说预防之法有:
1.凡房屋整洁,无灰尘蛛网的,是藏蛊之家,切勿与之往来。
2.凡食茶、水、菜、饭等物之先,须用筷子向杯碗上敲动的,是在施毒,急须向主人问道:“食内,莫非有毒吗?”一经问破,可免受毒。
3.携同大蒜头出行,每饭,先食大蒜头,有蛊必吐,不吐则死,主人怕受连累,当然不敢下蛊。
4.大荸荠,不拘多少,切片晒干为末,每早空心白滚汤送下(以二钱为度),纵入蛊家,也可免害。
5.蛊之由饭酒中毒的,分外难治,故出外宜以不饮酒为原则。解除毒蛊的方法,最普通的,是用雄黄、蒜子、菖蒲三味用开水吞服,使之泻去恶毒。金蚕,最畏头嘴似鼠,身有刺毛似蚝猪箭的刺猬,故刺猬是专治金蚕蛊的特殊药品。其他如蜈蚣、蚯蚓,每每也可以治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蛊
苗疆蛊事,陆左中火毒是怎么解的
苗疆蛊事里面的陆左和小佛爷应该就是同一个人的两面。
论据:
悠悠是守护圣地的圣女,没有耶朗王的命令绝不会出来的,那么,现在她出来了,是不是意味着,她接到了耶朗王(就是转世之身)的命令。陆左是耶朗王转世,小
佛爷也是耶朗王转世了,这个看似矛盾的结果说明了什么?是不是在转世的某一世由于某种原因,灵魂一分为善恶二魂。陆左为善,小佛爷为恶。而这个原因就是就是灵界恶魔入侵。
补充阅读:
《苗疆蛊事》是磨铁中文网签约作家南无袈裟理科佛的长篇悬疑类网络小说,同时还在天涯论坛“莲蓬鬼话”版块连载。2013年12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为实体书,截止2014年5月共出版六册,2014.6.7完结。同年8月7.8.9 将发行,至此,苗疆蛊事三部曲之一完结。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主人公陆左——一位来自苗疆的青年,在偶然继承了其外婆(苗寨的神婆)所授金蚕蛊蛊术之后,遭遇的一系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离奇事件。
中了苗疆的的蛊毒能解吗
传闻身染蛊毒,是无医可治的绝症。其实,人世间所有的病毒,都是〝有法有破″,此病也理当有其相生相克的破解法要。只是古往以来,身中蛊毒的患者,大都无有福缘幸遇知道解法的大善智者以为救治。尤其这医治的方法,甚为秘密。若非出自清明的理智,满怀慈悲关照之心,何能轻言可以救治痊愈?
在医治时,首当推算出患者身上所中的蛊毒其所流窜的去处,并明白男女阴阳对待的心理反应和生理病机,然后再进行〝勾毒″的工作,最后则要收摄无制的欲心和淫行。若庆幸地顺利过关,勾出蛊毒,从此即不再狂乱失态,只会将情欲转移在抓蛊毒者的身上,当作倾心对象。因此唯有真能具足理智者,才能负此医治的重任。因而自古以来对于蛊毒的破解法要,人云亦云,迄今还悬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