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发在种植基地同农户交流。
核心阅读
从驾驶员到业务员,他连续三年成为公司销售业务冠军;从月收入2000到年薪百万,他苦尽甘来,人生渐入佳境。在深圳打拼11年,新平县80后退伍“老兵”李金发迎来了打工生涯的高光时刻。就在事业即将腾飞之时,他怀揣赤子之心毅然返乡创业,敢闯、敢干,带领着他的退伍军人团队,用坚持成就梦想,为家乡振兴贡献力量。
□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刘黎文/图
挥别军营、深圳打拼、逐梦家乡、成就梦想……冬日午后,在普洱茶的淡淡香气里,李金发缓缓讲述着他的创业故事。
挥别军营深圳打拼
李金发出生在新平县古城街道他拉社区的一个农村家庭,17岁初中毕业后,从小心怀保家卫国从军梦的他报名参军。5年的部队磨砺,他出色完成了一项项高原运输保障任务和应急保障任务,多次获得嘉奖,并荣获优秀士兵称号,2007年,李金发挥别军营回到故乡。在参加了两场当地举办的招聘会后,李金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我出生在农村,家里没有什么经济基础,应聘打工的话,可能一辈子都攒不够买房的钱。深圳是国内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我想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
怀揣梦想和2万元的退役补贴,李金发来到了自己心中的梦想之城,却意识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初中毕业的他,没有文凭和技能,没有可依靠的亲友,在这个陌生的城市要如何生存?军旅生涯磨砺出的顽强品质和拼搏精神,让李金发坚持梦想,不轻言放弃。凭借在部队学到的驾驶技术,他成为一家生产锂电池电子公司的专职驾驶员,但每月2000元的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开支,实现创业的梦想依旧遥不可及。
当身边的年轻人用聚会、娱乐来减轻在外打拼的压力时,李金发却用不断学习来弥补自己学历、技能的短板。公司有对外业务,经常接触到国外客商,他就开始自学英语,学习办公软件的应用和市场营销知识。“学习是最低成本的投资,也是通往成功最快的一条捷径。那几年,我读了很多书,比如部门经理向我推荐的《领导的驾驶员》,住一个宿舍的北大学子推荐的《国际市场销售》等,这些书让我获益匪浅,受用一生。”李金发说,学习之外,工作之余,身边的人喜欢聚在一起,放松的同时也抱团取暖,在他身边有驴友群、游戏群、酒友群等根据各自爱好结成的群体,他加入了运动的群体,大家经常聚在一起打篮球、徒步、爬山,在运动中充实生活,挑战自我。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入职三年后,李金发申请到销售部门工作,成为了一名业务员,迎来了人生的转折。在一次徒步运动中,李金发认识了一家外企的一名工程师,得知对方公司准备开发一款蓝牙音箱,需要寻找锂电池合作厂家的消息后,他一直跟进项目合作,凭借着严谨认真的做事风格和真诚的服务,在一年后拿下了对方2000多万元的订单,挖掘到了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当时领到了36万元的奖励,工资也从2000元涨到了1万多元。”李金发说。
付出的努力有了收获,老板的倚重和同事的羡慕,让李金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但他没有停下脚步。2015年至2017年,李金发迎来打工生涯的高光时刻,连续三年成为公司销售冠军。
冬日午后,在普洱茶的淡淡香气里,李金发缓缓讲述着深圳11年打拼的故事,语气平淡得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但对于一个没有学历、技能、背景的异乡创业者,成功的取得并非像李金发现在表现出的那样波澜不惊、水到渠成。
逐梦家乡
2016年,李金发与新平姑娘王蕊结婚后,把父母和妻子一起接到了深圳。虽然距离近了,但李金发却很少有时间能陪伴家人,女儿出生三天后他就赶往无锡出差,再见到时,已是女儿满月。在深圳打拼的11年,李金发不分昼夜、全力以赴扑在一个个项目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李金发的人生却再次发生了转折。
几次返乡探亲,县里的领导都会找到李金发,希望他为乡村振兴做点事,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一些老战友和乡邻也托他帮忙找工作。县领导的嘱托和战友、乡邻的希望,在李金发心中激起了波澜:“来找我帮忙的战友和乡亲大都结婚有孩子了,带他们出去创业是不现实的。家乡这些年有了很大发展,但比起沿海城市依然落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也希望为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做点事情,让战友和乡亲们的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
2018年,李金发只身回到新平,开始了逐梦家乡的第二次创业。
从事彩钢瓦营销,却打不开市场,再干!
进军建筑行业,做完了工程却收不到钱,再干!
办起种植养殖场,种出了蔬菜却找不到销路,只能喂猪,再干!
……
创业不易,一次次失败没有击退李金发,直到2019年养殖场遭遇猪瘟,一夜间损失500多万元,从不轻言放弃的他变得沉默了。他独自一人坐在空荡荡的养殖场,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在深圳打拼,我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候,放弃事业发展的水到渠成,返乡创业,这样的选择错了吗?”那时,他不止一次产生了这样的念头。
尽管一次次动摇,一次次想要放弃,但骨子里有着不服输傲气的李金发,心中的创业梦一直没有熄灭,不相信这就是自己返乡创业的终点。坚持成就梦想,蹚过去,路就在脚下,他开始意识到,要打破目前的局面,就得在科学管理和拓展销路上找出路。
李金发尝试着从生态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市场销售、餐饮服务四个模块入手,让公司突破单一的种植养殖模式,转型为从基地到餐桌“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全产业链公司。2020年,通过政府招投标,李金发的团队拿下了新平县十余所学校及几家单位的农产品配送服务,还自己经营起了食堂餐饮服务。通过资源整合,李金发把自己的农产品送到了餐桌上。全产业链模式,在解决了企业自身农产品滞销、加工困难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餐饮需求单位流通环节多、货源单一、物流配送成本高、配送时间长等问题,得到了客户单位的肯定和认可。
李金发的玉溪云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成立三年后,终于迎来了春天。目前,公司旗下有3个种植养殖基地,设立了配送中心、应急中心、餐饮部、生产部等部门,有自己的运输车队,为18家学校、单位提供配送服务,经营着两家食堂,每天配送农产品在3吨以上。2020年,实现产值380万元;2021年,预计产值达1000万元。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2021年12月8日下午,古城街道他拉社区上鲊马命小组村民朱凤琴来到了离家不远的玉溪云邦农业蔬菜种植基地。两年前,李金发找到了她,请她到基地种菜,让她无偿承包了基地2亩多的菜地,朱凤琴根据公司订单需要,在地里种下了白菜、甘蓝、青花、韭菜、葱、蒜苗等蔬菜。当天早上,玉溪云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采购车辆开到了种植基地,朱凤琴割了一茬韭菜,以市场价格卖给了公司。下午,采购车辆还会再来一趟,朱凤琴打算再出售一茬韭菜,当天就能有70多元的收入。“家里就我和老伴,一年靠种自家地收入不到2万元。在基地种菜,多出了两三万元的收入,家里有了新的增收渠道,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了。”朱凤琴说。
玉溪云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司采购车辆每天都会开进村子,除了收购基地农户种植的蔬菜,还会收购当地农户的种植产品。上鲊马命小组村民普天仁介绍:“以前种菜还要出100多元钱请人拉到冷库或市场上去卖,要是遇到行情不好的时候,菜卖不出去就白白辛苦一场了。云邦基地建在这里后,种菜就不愁没有销路了。”2021年9月份,普天仁进入玉溪云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配送中心上班,每个月又多了3000多元的收入,55岁的汉子心里踏实了许多。“家里的经济收入就是种菜、养鸡、养猪和打零工,年纪一天天大了,能找到的活越来越少,现在在这里安心干着,不用再东奔西跑了。”笑容在普天仁脸上舒展。
同样,在距离他拉社区20多公里外的平甸乡纳西村委会,普莉也对未来充满信心。她说:“老公退伍后,种地外还打零工,干的都是些杂活,我在餐馆打工,收入也低。李金发回来后,我老公跟着他干养殖场,一个月有四五千块的收入,家里条件改善多了,我也不在外面干了,一心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娃娃。”
一路走来,“老兵”李金发吸收了一批退役军人和家属在自己身边,占公司员工的70%。同时,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种植养殖业、帮助农户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10月以来,李金发带着公司《生态农产品“种养加工销售餐饮四位一体”项目》,先后参加了市里和全省举办的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分别取得了三等奖和优胜奖的好成绩,这让李金发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了信心。“未来三年,公司计划继续扩大产业规模,努力实现增加配送中心2个、农产品运输车15辆,配送客户单位超过50家,自营酒店1个,自营餐饮食堂5个,吸收50名退役军人及残疾人就业,实现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辐射带动1200户农户发展种植养殖,做一个有爱心和社会担当的企业,为乡村振兴尽自己的力量。”李金发说。